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2011年度论文类一览表
序号 |
作者 |
成果名称 |
发表期刊 |
发表时间 |
1 |
张会森 |
俄语语法研究:现状和问题 |
中国俄语教学 |
2011年第2期 |
2 |
张会森 |
近二十年俄罗斯的修辞学 |
当代修辞学 |
2011年第2期 |
3 |
张会森 |
今日俄语:正音法、正写法领域的变化和问题——《今日俄语》系列研究之四 |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
2011年第2期 |
4 |
李锡胤 |
关于泛函算子的一些皮毛之见 |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
2011年第4期 |
5 |
张家骅 |
西方语言哲学与俄罗斯当代语义学 |
外语学刊 |
2011年第5期 |
6 |
张家骅 |
分析哲学与俄罗斯当代语言学中的指称理论(续) |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
2011年第2期 |
7 |
张家骅 |
语义指向与义素结构 |
外语学刊 |
2011年第1期 |
8 |
张家骅 |
分析哲学与俄罗斯语言学中的指称理论 |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
2011年第1期 |
9 |
金亚娜 |
托尔斯泰思想遗产价值管窥 |
外语学刊 |
2011年第5期 |
10 |
郑述谱 |
坚守词典编纂,拓宽词汇研究——写于黑龙江大学70周年 |
外语学刊 |
2011年第5期 |
11 |
郑述谱 |
从术语学角度说концепт, понятие及其他 |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
2011年第2期 |
12 |
郑述谱 |
国际合作——术语学发展必由之路 |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
2011年第1期 |
13 |
孙淑芳王钢 |
中国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
2011年第3期 |
14 |
黄忠廉 |
明末清初传教士变译特性之考 |
求是学刊 |
2011年第4期 |
15 |
黄忠廉 |
《天演论》阐译研究 |
阅江学刊 |
2011年第2期 |
16 |
黄忠廉 |
应用翻译学框架论 |
上海翻译 |
2011年第2期 |
17 |
黄忠廉 |
应用翻译学创建论 |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
2011年第2期 |
18 |
黄忠廉 |
应用翻译学框架论 |
上海翻译 |
2011年第2期 |
19 |
黄忠廉 |
汉译:捕捉原作的生命气息 |
外语教学 |
2011年第1期 |
20 |
黄忠廉 |
全译:同义选择艺术研察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11年第1期 |
21 |
黄忠廉 |
变译研究类型考 |
外语学刊 |
2011年第6期 |
22 |
李洪儒 |
说话人意义及其结构的研究维度——语言主观意义研究(1) |
外语教学 |
2011年第5期 |
23 |
李洪儒 |
中国语言哲学的发展之路——语言哲学理论建构之一 |
外语学刊 |
2011年第6期 |
24 |
李洪儒 |
结束语言研究“两张皮”现象:语言哲学与语言学的整合性研究 |
当代外语研究 |
2011年第2期 |
25 |
彭玉海 |
俄语动词隐喻的语义解读 ——兼动词多义的分析 |
外语学刊 |
2011年第5期 |
26 |
彭玉海 |
俄语动词隐喻的形象性与评价语义特征——兼俄语动词多义性的分析 |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
2011年第4期 |
27 |
刘丽芬 |
俄汉语“从X到Y”类粘着结构标题对比 |
外语研究 |
2011年第4期 |
28 |
刘丽芬 |
俄汉领属性单项式定心结构标题句法—语义模式研察 |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
2011年第4期 |
29 |
刘丽芬 |
俄语分割结构标题研察 |
外语学刊 |
2011年第6期 |
30 |
刘丽芬 |
俄语о类与汉语“关于”类粘着结构标题对比 |
中国俄语教学 |
2011年第4期 |
31 |
车玉玲 |
被遗忘的精神实在与被割裂的人 |
苏州大学学报 |
2011年第4期 |
32 |
周启超 |
“文本外结构”与文学作品的建构——尤里·洛特曼的文学文本/文学作品观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年第5期 |
33 |
周启超 |
在“开放”与“开采”中自我更新——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文论气象手记 |
俄罗斯文艺 |
2011年第2期 |
34 |
王铭玉 |
语言文化研究的符号学观照 |
中国社会科学 |
2011年第3期 |
35 |
王铭玉 |
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研究 |
求是学刊 |
2011年第3期 |
36 |
王铭玉 |
符号的模式化系统与符号域——洛特曼符号学思想研究 |
俄罗斯文艺 |
2011年第3期 |
37 |
靳铭吉 |
даже与“连……都/也”的语义与交际功能 |
外语学刊 |
2011年第4期 |
38 |
靳铭吉 |
论副词давно, недавно的语义与交际功能 |
外语研究 |
2011年第3期 |
39 |
惠秀梅 |
熟语中的情态意义研究——否定与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 |
外语学刊 |
2011年第4期 |
40 |
薛恩奎 |
动词的语义范畴与句法模式 |
外语学刊 |
2011年第5期 |
41 |
薛恩奎 |
论Шатуновский的语言情态观 |
中国俄语教学 |
2011年第3期 |
42 |
薛恩奎 |
动词支配关系的语义基础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1年第6期 |
43 |
薛恩奎 |
语言情态与词汇语义——评И.Б. Шатуновский的语言情态观 |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
2011年第3期 |
44 |
刘锟 |
论梅列日科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 |
外语学刊 |
2011年第6期 |
45 |
刘锟 |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俄国象征主义小说的影响 |
俄罗斯文艺 |
2011年第3期 |
46 |
刘锟 |
俄国象征主义小说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 |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
2011年第1期 |
47 |
郑永旺 |
《大雷雨》中卡捷琳娜之死的审美意义分析 |
学习与探索 |
2011年第3期 |
48 |
郑永旺 |
中国黑龙江地区俄侨民族精神完整性成因分析 |
俄罗斯学刊 |
2011年第4期 |
49 |
荣洁 |
茨维塔耶娃精神世界中的普希金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1年第2期 |
50 |
叶其松 |
对terminography的两种解读 |
外语学刊 |
2011年第6期 |
51 |
叶其松 |
术语的功能与变异——《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评介 |
中国科技术语 |
2011年第4期 |
52 |
于鑫 |
“有”字存在句与俄语быть存在句的对比研究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1年第3期 |
53 |
关秀娟 |
俄语语气词汉译语用分析 |
外语研究 |
2011年第2期 |
54 |
信娜 |
术语翻译标准体系刍议 |
中国科技翻译 |
2011年第2期 |
55 |
信娜 |
浅析术语符号性及其符号策略 |
上海翻译 |
2011年第4期 |
56 |
信娜 |
术语对译机制探析 |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
2011年第1期 |
57 |
杨晓静 |
音、语、点三符全译转换说 |
学习与探索 |
2011年第4期 |
58 |
王洪明 |
阐释动词及其特征 |
外语学刊 |
2011年第1期 |
59 |
徐涛 |
莫斯科语义学派的语言世界图景观 |
外语学刊 |
2011年第3期 |
60 |
徐涛 |
基于词汇函数理论的动词体变体意义的形式化描写 |
中国俄语教学 |
2011年第1期 |
61 |
徐涛 |
词汇语义偏移的语言图景解释 |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
2011年第1期 |
62 |
黄东晶 蒋智妍 |
对话性视角下内心独白的话语分析 |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
2011年第1期 |
63 |
林超 |
试析图书辅文中的回溯和前瞻范畴 |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
2011年第1期 |
64 |
刘丽丽 |
命令类言语行为动词语义的动态分析 |
外语教学 |
2011年增刊 |
65 |
李侠 |
配位方式 支配模式 论元结构 |
外语学刊 |
2011年第1期 |
66 |
谢昆 |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 |
外语学刊 |
2011年第1期 |
67 |
王钢 |
идти-ходить与“走”、“来”、“去”的语义对比 |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
2011年第4期 |
68 |
孙敏庆 |
俄语前置词по的意象图式及跨域映射 |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
2011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