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由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语义学学术研讨会成功在线上举行。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十位专家作主旨演讲,四十位高校学者分为四个小组作小组发言,共享学术盛宴。  6日上午,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秦洪武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兆祥,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叶其松教授先后向大会致辞。卢卫中教授、夏云教授和张红教授主持接下来的主旨发言。  张家骅教授在“关于俄语动词体貌范畴的几个问题”报告中首先指出体范畴具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其次张教授对界限特征、整体特征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详细对比分析了不同学者给出的完成体、常体意义最后,张教授指出从体貌范畴而言,不只是动词,名词也存在体貌范畴语义。 胡建华教授在“《秦风·无衣》篇诗句的微观句法”报告中认为与现代汉语相比,上古汉语更有资格称得上是一种动词型语言。除此之外,上古汉语还是一个以并联法为重要造句手段的语言,同时胡教授也对英语中的并联结构进行了分析。 李葆嘉教授在“走马观花:西方语义学史的十个问题”报告中基于“群体考察-主线梳理”模式,澄清长期以来存在的若干谜团,清晰地展示了西方语义学的形成与发展轨迹,也阐释了他们之间内在的联系。 文旭教授在“零动词存在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阐释”报告中指出,零动词存在构式主要有部分占有型、充斥型和周遍型三类。文教授认为零动词存在构式符合认知经济原则,也正是英语和汉语在NP前数量结构上的差异,汉语中存在零动词存在构式,而英语中的却得不到允准。 薛恩奎教授在“俄罗斯当代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报告中主要介绍了俄罗斯当代功能主义语言学理论中在研究方法和结构体系上分出的三支流派并且用图示和实例详细分析了各个理论与研究方法,为汉语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6日下午为会议的分组发言,本次共四个小组,分别为语法语义研究、词汇语义研究、认知语义研究和文化语义与翻译研究。分组会议主持老师的安排下顺利进行,各个分组的发言人在依次汇报学术成果,并互相提问讨论,交换思想。 7日上午,张红教授、孔蕾教授和王洪明副教授负责主持会议的主旨发言。 孙淑芳教授在“语义学研究对象的二元性:意义与意思”阐释了两个概念:意义和意思,并从科博泽娃给出的五个参数,用大量的例子分析了二者的区别,进一步阐述了意义和意思所承载的内涵。 林正军教授在“整体经验意义观:经验与意义的因缘”报告中融合构建了认知-功能融合经验意义观。语义资源作为功能经验意义的库藏为通过意义建构经验提供了可能,语义资源可能会反过来作用于个体对人与世界互动经验新的识解和概念化。 张红教授在“俄汉情感态度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报告中从俄语和汉语中一些具有相似语义的心理动词如“爱”、“喜欢”等出发,用例子分析了这类词的语义特征,然后对比分析了它们在语义句法特征,指出俄汉语情感态度动词具有相同的语义配价,但其表层句法实现不同。 彭玉海教授在“俄语动态存在句语义探微”报告中从诸多方面深化、拓展俄语动态存在句的语义分析,并为存在句语义探讨引入新的观察点和方法论线索,使相关存在句语言事实能够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下获得充分合理的解释。 李敦球教授在“韩国四大主要报纸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立场分析”对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发现,韩国媒体报道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倾向深刻地受到了西方舆论的影响,四大主要报纸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随中韩两国关系交流互动的起伏而呈现出规律性的波动,表现出较强的主观倾向,这些都反映出韩媒对“一带一路”认知的局限性。 会议最后,由黑龙江大学薛恩奎教授作会议总结发言,曲阜师范大学秦洪武教授主持闭幕式,会议至此圆满结束。  本次会议进一步推进了国外语义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本土化进程,探索汉语语义、汉外语义对比研究的各种研究范式和研究路径,加强学术交流,推动我国语义学进一步发展。期待下一届研讨会的举办,邀请更多专家学者参会,相互切磋,交流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