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心简介

学术研究

学术讲座
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俄研中心邀请华中师范大学王树福教授做学术讲座

作者:   时间:2024-12-12   点击数:

2024129日上午9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树福应邀来到我校文学院,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白银时代俄罗斯戏剧转型的经济因素及其逻辑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季愚学术讲坛系列活动的第13期,由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刘锟研究员主持。

王树福教授以清晰的学术脉络和深厚的研究积累展开了讲座的序幕。他指出,当代国际学术的多重转向”——叙事转向、伦理转向、跨学科转向等,催生了研究的新维度,也为俄罗斯文学的研究注入了多元视角。同时,俄罗斯文学在全球范围内一直以其社会性、伦理性和思想性而备受关注,而白银时代的俄国戏剧更是集审美性、综合性与世界性于一体,是研究的理想对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王教授抛出了本次讲座的核心问题:为何白银时代俄国戏剧(1890-1920年)能够创造出以斯坦尼体系”“假定性戏剧”“幻想现实论”“契诃夫诗学等为代表的自主知识体系?这种戏剧转型与俄国当时的经济态势有何内在关系?经济因素在其中如何体现?逻辑又是如何建构的?

王教授首先从经济书写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经济因素在戏剧文本中的两种表现形式。一方面是文本内部的经济叙事,包括作品中经济事件、经济意识以及经济语汇的体现,例如契诃夫的《樱桃园》通过贵族庄园的没落揭示了市场经济对传统秩序的冲击;高尔基的《在底层》刻画了底层社会的经济状态。另一方面则是文本外部的经济实践,包括作家的经济收入、戏剧的市场转化等。这两种形式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戏剧文本与经济现实对话的独特诗学特征。

王教授指出,白银时代俄国戏剧的繁荣,与当时俄国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宏观经济利好的背景下,工业化浪潮与城市化进程为戏剧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土壤,大量民间剧院和私人剧团兴起,演员职业化程度提高,这些因素直接催生了白银时代戏剧的转型。例如,随着剧院设施的增多,戏剧演员(尤其是女性)的职业机会扩大,薪酬也显著提升,一些女演员的收入甚至超过了当时普通受教育女性的数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戏剧的发展构建了更为广阔的公共空间。王教授分析道,以莫斯科和彼得堡为代表的城市,成为市民交流舆情、艺术表现与社会批评的重要场所。戏剧不仅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连接个人生活与国家权力的桥梁。此外,他特别提到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提升对戏剧发展的推动作用。白银时代的戏剧实验与革新,离不开经济背景的支持,也得益于教育程度提高后观众对戏剧艺术的接受度和参与度的增强。例如,彼得堡冬宫广场上演的《占领冬宫》戏剧,集合了专业演员、士兵、水兵、工人等多方力量,直接影响了大众对革命精神和文化的感知。

讲座尾声,王教授从文学史观念、文学史框架和文学史方法三个层面总结了研究白银时代戏剧的意义。白银时代俄国戏剧转型的经济逻辑,不仅反映了戏剧艺术的特殊发展路径,也为我们提供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启示。在国际学术潮流不断变化的今天,跨学科综合研究是文学研究创新的必由之路。通过将戏剧艺术与经济因素结合起来,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和社会性。

讲座结束后,现场进入提问环节,围绕白银时代戏剧的经济逻辑、文本内外经济书写等问题,王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情互动



查号台:0451-86608114 传真:+86 0451-86661259
通信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邮编:150080

  • 黑龙江大学

版权所有:黑龙江大学 黑ICP备14005517号-5    查号台:0451-86608114 传真:+86 0451-86661259    通信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邮编: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