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北京大学任光宣教授应邀在主楼D座422以《历史的承载 艺术的丰碑——俄罗斯历史的绘画编年史》为题为黑龙江大学师生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黑龙江大学刘锟教授主持。
讲座中任光宣教授聚焦历史题材绘画,从专业视角对不同时代俄罗斯绘画杰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从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背景、作者的艺术视野到画面的艺术特色,帮助听众了解绘画背后的趣闻轶事以及精神文化内涵,使大家从俄罗斯历史进程、精神文化及艺术成就等方面全面感受俄罗斯的精神文化特征。

任光宣教授从公元988年“罗斯受洗”讲起,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对克拉姆斯科伊、瓦斯涅佐夫、列宾等画家的绘画以及收藏家、雕塑家的艺术活动进行梳理和讲解。“罗斯受洗”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强迫罗斯人改变多神教信仰,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其宣布:“不管富人、穷人、还是奴隶,如果不到河边受洗,那就是与我为敌。”瓦斯涅佐夫以此历史事件为基础创作了《罗斯受洗》。画家根据想象呈现了罗斯接受基督教洗礼的场景。任光宣教授不仅介绍了画作内容本身,还讲述了其背后弗拉基米尔大公与安娜公主之间的逸闻趣事,使画也具有了历史温度。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东正教在精神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圣象画风靡一时,代表性的作品有:《彼得与保罗像》《弗拉基米尔圣母像》《教主基督像》等。伊万诺夫的《基督来到人间》将基督降临人间这一普世情节描绘下来。画面中施洗者约翰向众人指出山坡上显现的基督,众人神色各异。在此基础上,任光宣教授重点介绍了布拉托夫的《绘画与观众》,此画上部约三分之二的空间展现的正是伊万诺夫的《基督来到人间》,而前景则用少量空间描绘了驻足于画作前的观众。
16世纪伊凡四世即位,其以流血和恐怖为手段竭力巩固专制政权,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人物列宾在《伊凡雷帝弑子》中将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幕描摹在画布上。伊凡雷帝抱住垂死的儿子,左手徒劳地捂住儿子太阳穴喷涌而出的鲜血,两只眼睛惊恐又茫然。列宾的《扎波罗什人给土耳其国王写信》《不期而至》,苏里科夫的《叶尔马克远征西伯利亚》等反映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绘画也被逐一介绍。与此同时,任光宣教授还对伊凡雷帝纪念战胜喀山汗国建立的瓦西里大教堂进行了讲解。以费奥多尔·阿列克谢耶夫的城市风景画代表作《莫斯科红场》为例,画面中护城河上圣母节大教堂屹立于红场中央,教堂前方是宣谕台,远处可以看到莫斯科河河畔的风景,教堂右侧是基普里亚诺夫公共图书馆以及克里姆林宫城墙。
17世纪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统治期间,牧首尼康以希腊教会为标准推行一系列改革,统一教会礼仪,坚持旧礼仪的教徒不承认上述改革,形成所谓“分离派”。在该历史背景下,任光宣教授带我们欣赏了苏里科夫的绘画《大贵族莫洛佐娃》。莫洛佐娃是真实历史人物,因向旧礼仪派领袖阿瓦库姆提供物质帮助而被逮捕。画面中她表情激动,苦修造成的瘪陷和灰白的脸上有一双有神的眼睛。与此同时,还向我们介绍了苏里科夫的另一幅历史画《缅希科夫在别列佐夫》。画家描绘了缅希柯夫一家被流放西伯利亚后坐在低矮寒冷的小木屋内的情景,二女儿读着圣经,儿子显得无聊而摆弄烛泪,形象地记录了彼得时代的结束。而后,涉及到的这一时期的绘画还有盖依·尼古拉耶维奇的《彼得大帝审问王子阿历克赛》,苏里科夫的《禁卫军临行前的早晨》《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等。其中《大贵族莫洛佐娃》《缅希科夫在别列佐夫》《禁卫军临行前的早晨》也被称作表现彼得大帝历史的三部曲。
最后,任光宣教授介绍了一系列描绘19世纪历史的画作。其中包括韦列夏金的《战争的壮丽尾声》,通过骷髅、乌鸦、秃树、贫瘠的土地等元素来象征死亡和毁灭。还有瓦斯涅佐夫的《阿廖努什卡》,费道多夫的《贵族的早餐》等。
讲座信息量大,逻辑清晰,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有趣。若将画作描绘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串连起来,就可以构成一部从“罗斯受洗”到19世纪后半叶俄罗斯历史的绘画编年史。听众在充分领略俄罗斯历史题材绘画的魅力的同时,得到审美享受和审美品味的提升。讲座最后,师生与任光宣教授展开了积极的互动与充分的对话。教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