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9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了学术交流会议——“紫丁香论坛(第九期):语言·文学·文化·问题”。本次论坛共有16位师生分享了各自最新科研成果,中心全体科研人员、研究生3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中心副主任滕仁主持。
(一)语言·文学·文化组由中心研究员张春新老师主持,共有4位师生发言。

中心信娜研究员作《《诗经》篇名俄译问题探析》的发言。《诗经》的篇名是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表现主题,增强其表现力。文章分析各阶段典型译本的篇名研究发现《诗经》篇名的俄译极其多样,常采用直译法、意译法、转写法,每一译法都是译者(汉学家)“诗经观”的直接反映。

中心王凌宇助理研究员作了题为《纳博科夫在《斩首之邀》中运用荒诞派戏剧手法解构世界》的发言。发言解读了存在主义视阈下的生存困境即荒诞的内在属性、荒诞剧式的舞台元素、荒诞戏剧式的表演元素,进而揭示出主人公每一次行动使小说不仅在意义层面,而且在语言、结构等文本层面都所具有的荒诞派戏剧元素。

中心硕士研究生刘佳明在题为《俄汉“打”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对比分析 》的发言中,以Talmy的词化模式理论为基础,比较俄汉语中“打”类动词的词化模式。研究发现:俄语“打”类动词的词化程度高于汉语,编码也比汉语更加齐全。此外,俄汉语“打”类动词在编码上侧重各有不同:俄语更侧重“结果”和“方式”,汉语更侧重“工具”和“关系对象”。

中心硕士研究生朱俊冰在题为《 基于统计的俄语新词语料词典的释义元语言研究》的发言中,从元语言的概念起始,通过阐述波兰语义学派和莫斯科语义学派的理论,引出定量释义思想;以《2015新词词典》为示例,通过计量分析得出该词典词频信息并以此制表,直观指出该词典的词频特点并作出分析;对《2015新词词典》进行词类的分析,并做词类频数表,了解各类释义元词的释义覆盖能力;最后将《2020新词词典》与《2015新词词典》做对比,得出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更深入地探究新词词典释义元词的特点。

(二)俄罗斯学组由中心李淑华研究员主持,共有12位师生发言。

中心姜振军研究员作了题为《西方制裁下中俄务实合作态势》的发言。发言阐述了中俄经贸合作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影响因素,探究了中俄务实合作的发展趋势和潜力。

中心李秀蛟副研究员作了题为《浅谈乌克兰的战时外交》的发言。发言分析了乌克兰的战时外交,旨在了解其目标、手段、特点、成效及其存在挑战。事实证明,乌克兰战时外交的成功与否是该国能够支撑到现在并将继续能够战斗下去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心硕士研究生耿嘉欢作了题为《俄罗斯传统精神道德价值观研究》的发言。发言探求俄罗斯传统精神道德价值观的内涵,追溯俄罗斯传统精神道德价值观的文化和历史渊源,分析当代俄罗斯保护和加强传统精神道德价值观的目的、梳理俄罗斯对此的相关举措与难点。

中心硕士研究生范雨薇作了题为《中俄农产品贸易问题分析》的发言。通过分析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介绍了中俄贸易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壁垒严重、中国的农产品质量较低以及中俄农业科技合作缺乏政策支持力度,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中心硕士研究生罗雯琦作了题为《俄罗斯工会的历史与现实》的发言。发言通过回顾俄罗斯工会的历史,进而理解当今俄罗斯工人运动的问题和前景以及工会的发展。研究发现虽然在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工会运动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束缚减小,但现如今俄罗斯工会还是无法在国家政治、公民社会和劳动力市场之间找到平衡,发挥自己真正的作用。

中心硕士研究生窦婉月作了题为《西方制裁下俄罗斯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及基本趋势》的发言。从俄罗斯数字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尽管其发展规模仍同数字经济领跑国家存在一定差距,面临信息技术落后、高端人才紧缺、立法工作滞后和数字化融合水平较低等亟待破解的难题,但正呈现出相对积极的态势。可以预见,俄罗斯数字经济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内在潜力,存在超过传统经济的可能性。

中心硕士研究生明悦作了题为《 俄罗斯锯材市场研究》的发言。发言对俄罗斯锯材生产状况及阻碍因素、俄罗斯锯材出口状况,俄罗斯锯材国际竞争力等综合指标进行分析,得出目前俄罗斯锯材行业正在逐渐复苏,未来得益于交通物流改善和国内外需求激增的发展前景。

中心硕士研究生廖琪琪作了题为《“双碳”背景下中俄清洁能源合作研究》的发言。发言对俄罗斯寻求能源转型的基本动因、整体目标、政策重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探讨中俄清洁、低碳能源合作的潜力与制约因素,重点分析中俄绿色低碳能源合作的潜力与展望。

中心硕士研究生王媛作了题为《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对外开放问题研究》的发言。发言通过俄罗斯远东对外开放的动因、政策的推动实施,得出俄罗斯远东地区从封闭式自我发展走向开放式发展,对外贸易额的不断攀升,贸易伙伴国关系的不断深都逐步朝着更高水平、更多元化的对外开放发展趋势前行。

中心硕士研究生付苑苑作了题为《政策驱动下的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粮食安全合作前景探析》的发言。发言通过对中国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粮食安全合作的分析,揭示了粮食安全合作的主要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在“一带一路”和“中俄蒙经济走廊”等国际合作框架下如何深化粮食合作进行了思考。

中心硕士研究生齐可心作了题为《浅析新时代背景下中俄推进远东地区农业合作的研究》的发言。发言简述了中俄远东地区农业合作的历程与成就,分析了出中俄远东地区开发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新形势下深化中俄远东地区开发合作的政策建议。

中心硕士研究生焦云扬作了题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俄罗斯与伊斯兰世界关系探》的发言。发言简述了俄罗斯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历史,以及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在西方的极限施压与制裁孤立下,俄罗斯将外交重点转向范围广大、人口众多的伊斯兰世界,寻求经济、政治、安全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伙伴,并通过对比以及数据分析等手段,分析了俄罗斯对伊斯兰世界外交变化的原因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

论坛结束后,中心主任叶其松作点评。他对积极参加本次论坛的研究生所分享的学术成果表示肯定和欣慰,并对在座学生的学术研究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运用好所学学科专业的特定研究方法、工具进行科学研究;二是选题要秉持适度的原则。强调研究生在选取毕业论文和学术文章的选题时范围应适中,直接影响到学术论文的撰写水平;三是注重对所学学科基本概念的精准把握;四是学术研究要多转向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常见的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之一,也是提升和验证相关理论与观念的重要渠道。

论坛闭幕式由中心滕仁副主任进行总结。发言的老师和同学能够围绕当下热点问题能够从学科角度多方面解读,希望今后对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的学理性进一步深入学习,期待下一次紫丁香论坛大家的学术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