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术语学基础理论研究基地在主楼D422举行“汉语术语学:继承与创新”学术工作坊,此次活动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荐教授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副主任张晖博士作学术讲座。俄研中心部分教师及部分硕博研究生参加此次会议。

周荐作题为“融贯中西:汉语词汇研究的术语创制与研究观衍进”的学术报告。周荐教授由澳门在汉语词汇术语中西融贯中的重要历史意义引入,从训诂学术语概貌及创制类型角度出发,以核心术语“字”和“词”的纠缠举例考辩,揭示训诂学术语体系鲜明的实践导向性与经验归纳性,这套术语体系为汉语词汇学得以生长和发展提供了养分来源。周荐教授随后以汉语词汇学术语概貌、创作类型及其规律作为铺垫,以“歇后语”的术语定名举例考辩,总结出汉语词汇学术语体系的三大核心特征:一是概念的继承与升级;二是分析框架的科学化转型;三是单位层级的系统化建构。最后,周荐教授提出当代汉语词汇研究观应以汉语词汇学为主要载体,既要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之学进行传承,也应在创新传统与引进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合力下展开发展,秉持“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视野,赋能和升级传统的研究范式。

张晖博士作题为“汉语术语学:理论建构与实践逻辑”的学术报告。张晖博士以钱学森给“virtual reality(VR)”取名引出术语定名及科技译名“中国味”的重要性,进而从汉语术语的“前世今生”再到汉语术语的“古今中外”,探讨术语学的“汉语纲领”,简要地介绍了汉语术语的千年发展史,揭示了汉语术语创制的重要地位,并立足于汉语术语具有的鲜明的语文性与科技性的特征提出应准确把握当下术语工作的历史方位,将古今术语的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重视汉语自身的力量,推动汉语术语的未来发展。最后,张晖博士强调既要理解东西方科学的逻辑差异,还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主动、准确地把握术语数据在数智时代的独特价值,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实际又融通中外的汉语术语学的系统认知之路。

俄研中心叶其松研究员、信娜研究员分别主持两场学术报告,中心教师、研究生就相关问题与周荐教授、张晖博士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此次活动是术语学基础理论研究基地学术工作坊的第一期,今后将围绕术语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定期举行学术工作坊,活跃学术氛围,拓展学术视野,启迪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