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心简介

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
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翻译沙龙(十七)

作者:郑琪   时间:2011-06-25   点击数:
     2011624日下午130,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科学研究所第十七次翻译沙龙在主楼466议室如期举行。参加沙龙的人员主要为我中心译学方向硕、博研究生,以及俄语学院翻译硕士研究生。本次沙龙由我中心博士研究生信娜主持。
   
本次沙龙开始于黑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李锡胤教授的报告《文学翻译经验谈》。作为我国资深的翻译家,李锡胤教授翻译了翻译(俄)格里鲍耶多夫《聪明误》、(美)海明威《老人与海》、古俄语文献《伊戈尔出征记》、(法)布莱斯·格里兹《现代逻辑》。与人合译《俄罗斯抒情诗百首》、(苏)科学院《俄语语法》、(苏)维诺格拉多夫《词的语法学说导论》等,主张翻译和研究工作相结合,在文学翻译理论上提出“近似”和“应变”两个尺度。李教授从自身的文学翻译经验谈起,结合语言符号学、认知语言学、语义性、逻辑学,指出文学翻译是借助意境再现现象,而科学翻译是借助逻辑再现本体。针对文学翻译,文学作品是作者努力创建的可能世界,而这一可能世界中的意境是复合式的、变化的、通达的,是可选择。因此,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主要是进行意境的交流活动,把握意境、选择意境,直至生成意境。这一过程中,译者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及主观努力,把握原作的形式与意境,努力在译作再现这一形式与意境。李教授的讲座,虽自诩为“经验之谈”,但包含了深刻的翻译理论,值得每一位听报告人回味良久。

黑龙江大学翻译科学研究所所长黄忠廉教授从“小”入手,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为译学方向的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方法论课,即《外语小科研漫谈》。黄教授认为,大学生、研究生以及青年教师都应该上一门小课,也就是“外语小科研”课。补这一门课的目的在于澄清两点认识,一是科研人人可为,因为科研是对教与学的科学思考;二是论文可分层次,有规模大小之别。“外语小科研”的训练形式有三:小论文、小项目、小译文。“授予鱼不如授之以渔”,黄教授的《外语小科研漫谈》切合实际,译学方向师生受益匪浅。
   
最后,译学方向的研究生汇报了过去一月的读书思考情况。其中,关秀娟博士的《文学翻译形象性重构论》,题目新颖,结合文学翻译中的言、象、意三要素,提出文学翻译的结构形象到建构形象的内在过程,并针对建构形象提出了具体的操作策略。
   
沙龙整整持续了五个小时,内容丰富,讨论热烈,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译学方向研究生的学业进步。

 

查号台:0451-86608114 传真:+86 0451-86661259
通信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邮编:150080

  • 黑龙江大学

版权所有:黑龙江大学 黑ICP备14005517号-5    查号台:0451-86608114 传真:+86 0451-86661259    通信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邮编:150080